平平无奇的外国专家,可能是境外间谍;拍拍风景就能赚钱的兼职,可能会暴露国家秘密;看似平常的商业往来,也许暗藏玄机……这些窃密泄密的“坑”,“保密观”提醒您擦亮眼睛,谨慎甄别,谨防掉入。
场景一:与“不速之客”的偶遇
某核心涉密科研院所网络管理人员陈某,在公司门口“偶遇”自称是外国技术专家的彼得。在高额报酬的诱惑下,陈某利用网络管理权限窃取大量涉密文件资料提供给彼得。当陈某意识到彼得很可能是间谍,想终止联系时,却被要挟为其继续窃取信息。经查,陈某共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文件资料5500多份,其中机密级146份、秘密级1753份以及其他大量内部文件。2019年3月,陈某以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。
场景二:暗藏“醉翁之意”的合作
2022年4月,上海某信息科技公司王某等人与某境外公司合作。对方自称从事铁路运输技术服务,委托其采集铁路信号数据信息。王某等人按照对方要求,在北京、上海等16个城市高铁线路上,开展移动测试和数据采集。在利益驱使下,王某等人把远程端口登录名、密码提供给对方,致使铁路信号数据失窃。经查,此境外公司与该国间谍情报机关有长期合作,窃取的相关数据,影响高铁列车运行控制和调度指挥,威胁运行安全,:ξ夜野踩屠。
场景三:“另有玄机”的招募
某境外机构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招募航空爱好“志愿者”,跨境邮寄便携式信号接收设备,远程指挥“志愿者”在我国境内航空枢纽附近投放,采集飞机型号、速度、航向等信息,并实时传输至境外。经查,多个沿海省份发现大量此类设备,设备内置GPS芯片,功能强大,支持远程在线编程、加密传输等功能,窃取信息不仅包括我民用航空数据,还涉及军事基地、军机型号等敏感信息。当大量设备聚集工作时,会对民航和军航的空管系统造成信号干扰,威胁航空安全。
场景四:“合法掩护”的勘测
2021年3月,国家安全机关发现,某重要军事基地周边布建一处可疑气象观测设备,具备精确采集位置信息和多型气象数据功能,数据直接传至境外。经查,市民李某从网上购买有